瑾璇

You know how little while we have to stay
And, once departed, may return no more.

《科拟之声-学科访谈》:神秘又绚烂的中国古代天文现象

天文学和历史学是第一次出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他们的节目

学科拟人广播电视台:

开场白:学问在电波中流淌,生活在交流中升华。《学科访谈》带您触摸真相,共赴学思之约。




瑾璇: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学科拟人广播电台科拟之声的《学科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瑾璇。中国古代一些天象经常作为传说与趣谈被人们用来讲故事,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有幸请来了历史学女士天文学先生来为我们谈一谈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以及他们对于当今的作用。


历史学: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天文学:很高兴能和历史学姐姐一起来到演播厅,说起来由于疫情,我们也是一个多月没有这样面对面地接触了。


历史学:是啊,待在家中大家只能通过视频进行通话,虽然效果近乎相同,却依然不如面对面这样具有真实性。


瑾璇:所以要很感谢二位不畏风险如约来访。


天文学:哈,主持人客气了。


历史学:既然是已经答应了台长的邀请,就应该履行约定。诚信是最大的美德。


瑾璇:再次感谢二位。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不仅如此,东方古代天文学和西方相比也各有特点。那么二位能不能先来谈一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学:不同地区的人们处的地理环境、自然凤貌各不相同,语言文字各异,思维方法和哲学逻辑也各有千秋。然而他们却面对着相同的宇宙苍穹,那蓝天白云,那日月星辰,是大家的共同财富。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气象、天象周期性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而他们按照各自的逻辑和方法观察天空,描述字宙。


天文学:再加上古时交通不便,不可能有什么人员和思想的交流,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代天文学。其中,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为代表的东方天文学和以古希腊天文学为代表的西方天文学形成了两大流派,犹如世界天文学巨流的两股源流


瑾璇:既然如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尤其是关于天象的记载有什么特点吗?


历史学:在中国古代,由于编制历法和宫廷星占的需要,正常天象和异常天象都成为古代天象记录的内容,特别是后者的出现更引起关注。


天文学:是的,所以古人对异常天象观测记录尤为详细。而正是这类异常天象,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历史上天体变化的信息,与此同时,正常天象遂成为检验现代天文理论的历史观测资料。


瑾璇:您二位你能为大家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一谈吗?


历史学: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日食和月食,被称为天狗食日月,中国历史最早记录日食是在在《尚书·胤征》篇里,夏代第四位君王仲康时发生的一次日食:“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这次事件被称作“书经日食”,也叫“仲康日食”。


天文学:根据现代的天文学者的推测,此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中午。


历史学:日食在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乃上天意志警示君王,是天人感应说最重视的异常天象,因为“日者阳之主也”、“人君之表”的日食是阴盛阳微的表现。人们也认识到了“日蚀者,月往蔽之”的道理,并将之与政治联系起来,将日食认为是众阴之亲的月亮遮挡了众阳之宗的太阳,从而进一步用臣子蔽主、后党横行等所谓阴乘阳来解释日食。所以西汉学者刘向在“日蚀者,月往蔽之”之后紧接着就说“君臣反,不以道,故蚀”,认为月食是阴失其位或刑罚不当所致。这种说法也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一个体现。


天文学:不过古人也不都是这样迷信的,东汉时期中国天文学家张衡就已经阐述了月食的原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这才是科学解释月食的表现。


历史学:还有血月临空现象也是备受重视的一种天象。血红色的月亮,在中国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都意味着隐伏的灾劫。中国关于血月的最早记载是《南齐书·五行志》中,“明帝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月蚀,色赤如血”,这次发生在498年5月18日的血月,被认为预示三日后大司马王敬则的举兵造反。不仅如此,血月临空还象征着兵灾及旱灾,《宋史·天文志》中记载“(月)赤,兵、旱”。最令人震惊的血月临空记载在1644年4月24日,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常州府志》、孙之騄的私著笔记《二申野录》和清初时人小说《铁冠图忠烈全传》都记载了这天“月赤如血”。而就在这一天晚上,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次日,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明朝覆亡


天文学:其实血月的原理也不难理解。红色月亮一般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会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红色光可以穿透过来。月全食时的红月亮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气层将红色光折射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我们才仍然能看到在地影里,红红的月亮挂在天空中。


历史学:备受穿越小说读者追捧的万用套路五星连珠,是古代一种备受统治者推崇与喜爱的一种天象,被认为是最吉利的天象


天文学:传统所说的五星连珠是以地球为中心,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位于太阳的同一侧,其张角小于60度,并能被肉眼观察到。五星连珠张角越小越难得、越小越好看。


瑾璇:那么这种天象到底有没有带来所谓明君与喜事呢?


历史学:史料记载的五星连珠都伴随着明主出现,比如公元前2279年,五星连珠出现,舜帝继位;公元前2210年又出现一次,大禹继位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纣建周;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公元618年李渊建唐公元710年唐玄宗李隆基杀死韦后和太平公主,开创“开元之治”。而最近一次出现是2000年5月20日,全球共迎新世纪


天文学:实际上这其中也是具有偶然的因素的,当然也不乏世人将天文现象与历史事件牵强附会的意味呢。而根据天文运动计算的出结果,下一次“五星连珠”将在2040年9月9日北京时间中午12时出现。希望二十年后听众朋友们可以与我们一起观赏这样的天文现象啊。


历史学:说到这里我还想再举个例子。1995年,在新疆出土的汉代蜀锦上刺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大字。这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汉书·赵充国传》记载了这件国宝的来历:“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高出,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用兵者凶。”因此可以推断,这块织锦很可能是西汉宣帝时期为了庆祝赵充国讨羌胜利而造的。


瑾璇:既然有最让统治者推崇与喜爱的天象,那就一定也有让统治者最怕见到的天象了吧?


历史学:哈哈,是这样的,荧惑守心现象即是。


瑾璇:请问什么是荧惑守心呢?


天文学:那就由我先为大家解释一下荧惑守心这个名词中的几点要素吧,这样有助于理解其定义。天蝎座是黄道星座,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中属于二十八宿之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员“荧惑”就是火星,火星犹如萤火虫般的红色, 亮度常有变化,而运动方向也十分不定,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而“心”是说的天蝎座中的红色一等亮星心宿二 ,因为这颗星的红光如血似火,古人称呼他为“大火”。“荧惑守心”指火星如果停留在天蝎座附近迟迟不离开的话,那么就是大凶之兆,预示着皇帝可能驾崩,丞相可能下台。


瑾璇:那么在历史上这种引起统治者担忧的天象发生的同时,是否真的发生过所谓“祸事”的情况呢?


历史学:历史上最著名的“荧惑守心”事件发生在秦始皇死的前一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瑾璇:那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


历史学:为了避凶趋吉,秦始皇在四十九岁的时候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游。巡游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没成想自己却由此走向了不归路,并引发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离奇地命丧沙丘,撒手人寰,令人唏嘘不已。随后,就发生沙丘政变,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拥立公子胡亥为秦二世。最终,大秦也二世而亡。


天文学:我想起来了那个最幸运的“荧惑守心”事件


瑾璇:天文学先生分享给我们可以吗?


天文学:哈,这件最幸运的荧惑守心发生在春秋时期宋景公身上。但是我记不太清楚具体的时间和文献记载内容了,还是请历史学姐姐给大家做具体谅解吧。可以吗姐?


历史学:当然可以。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这就是宋景公不愿意将灾难转嫁到相国、百姓及年岁上,最终感到上天,荧惑便转移掉了的故事,而宋景公也认为他因此也因此延寿二十一年。


天文学:其实我们都知道火星是沿着公转轨道运行的,即使没有宋景公的祈求,这种天象也会自动消失


瑾璇:不仅天文现象如此,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里,罕见的气象现象也会与祸福吉凶联系在一起。比如经常被提到的白虹贯日现象。


历史学:是的。据《战国策·魏策四》记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而《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也有关于白虹的记载:“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这两条史料说明古人认为当人间有不祥之事时,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因此将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之后更引义为有较大变革发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征兆,比如君王蒙难等等。


天文学:其实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种现象是很简单的。白虹贯日指的是形如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的景象,“虹”实际上是“晕”,“白虹”就是白色的晕,它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发生在气温极低的冬季晴天。不过要注意的是,“白虹贯日”并非日晕,因为日晕并不具备虹的形状,同时日晕包围太阳也并非“贯”字所指。


瑾璇:听起来的确很有意思。


历史学:其实我们都知道,天体运行有既定的规律,不会受到中原帝王施政良莠的影响。大多数政治事件,是找不到对应的天象的。


天文学在古代天文学因为关系到政权的合法性,属于皇室的禁脔,所以是一个绝对小众的专业,因此有的时候,为了附和局势,是可以编撰天象的。


历史学:是的,比如在《金史》中有记载,完颜亮伐宋前,月球离开了既定轨道,运行到了南方,随后北还


天文学:这种天文现象显然在目前既有的天文学认识之中依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这则史料中关于天象记载的真实性就不言而喻了。


历史学:不过联系完颜亮侵宋和它失败后的晚景,就可以明白这实际上预示着完颜亮侵宋的失败以及他的非正统性


瑾璇:那么如此一来,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现在天文学知识来推算史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天象的真伪了呢?


天文学:没错,是这样的。但是同时,对于那些已经被甄别出来正确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用天文学来为历史学提供帮助。


历史学:不错,比如“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最关键的专题之一,但是前提是需要采纳正确的文献记载。“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载有16种,这16种天象从理论上说在推算过程中都应该考虑进去。但是考虑这16种天象不等于使用这16种天象。所以就要先对这16种天象进行系统的验算。武王伐纣年代的争议范围约100年,那么就对16种天象在这100多年的时间段内进行验算,如果有某种天象在这100多年的时间段内不可能发生,就将这种天象排除,将之认为是古人误记。此外还必须排除虽然在这100多年间可能发生,但是无法用来定年的天象记载,比如彗星、“五星聚”之类。


瑾璇:原来对于文献记载的内容,还有这样复杂的甄别过程啊,想来一些听众朋友们也是第一次听说吧。


天文学:其实从以上的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星占术与天文学纠缠,卜出国家兴亡、朝廷盛衰、兵戎叛逆帝后祸福、农业丰欠等为其内容,属于政治星占术的一类。


历史学:不过随着古人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宋代中国的科技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的时候,就摆脱了千年的故制,首次把天象和政治脱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


瑾璇:但是却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局面,是这样吧?


历史学:虽然如此,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一些重要天文现象的记载,为日后的天文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瑾璇:天文学先生同意这个观点吗?


天文学:完全同意。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古代的客星,在现在天文学上被称为新星和超新星。虽然名字中有“新”字,不过它们并不是新出现的星,而是原来较暗的星在几天之内突然增亮几万至几千万倍,它是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剧烈爆发过程,有的星爆发时抛出大量物质,抛射速度为每秒500—2000公里,爆发过程结束后星体亮度逐渐变暗,又回到过去的暗星状态,这种一般称为新星。这种新星还可能再爆发,直至结束恒星的一生。而爆发特别剧烈的就是超新星,经过爆发或者将物质全部抛出成为一团星云,结束其生命,或者其核心部分留下一些残核,成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进入恒星的晚期演化阶段或终结阶段。这些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都是强的射电源、X射线源或宇宙线源,也是星际重元素的主要提供者


历史学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出现在东汉灵帝时期,《续汉书·天文志》记载,“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乃消”,也就是说这次超新星爆发的可见时间大约有两年


天文学:这颗超新星的位置在半人马座α和β之间,如今天文学家仍然能在这个位置上找出一个明显的射电源。


瑾璇:为什么被称为“客星”呢?


历史学:关于这个问题,明代的《观象玩占》是这么解释的:“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离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也就是说它们像客人一样, 突然来了, 又悄悄地走了。


天文学:其实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新星和超新星记录,最具有意义的应该是1054年天关客星了,它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这次超新星的遗迹,蟹状星云是天空中最强的射电源之一,1892年美国天文学家首次拍摄了蟹状星云的照片,1921年天文学家邓肯再次拍摄照片时,发现蟹状星云中的物质正在从中心向外运动,表明它处于膨胀中。被誉为星系天文学之父的哈勃在随后做了如下判断,因为蟹状星云膨胀很快,按照这样的膨胀速度,它大约产生于900年前


历史学:在中国的史料记载中, 1054年在这一位置刚好出现了客星,并前后持续了两年时间。《宋会要》中是这么说的:“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天文学:我们都知道金星是天空中视觉亮度最高的星,而这颗超新星的最高视亮度超过了金星,说明它爆发时的实际亮度可能超过了太阳的几亿倍


瑾璇:没想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竟然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相信听众朋友们与我一样,此刻都被深深震撼着。


天文学:其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几千年来由于受奴隶制和封建制统治者的利用,官办的中国古典天文学基础上只有二大任务,其一是编历授时,适应农耕和生活之必需,其二是为宫廷星占提供天象依据。完成这二项任务是不难的,节气的误差在一天之内不会延误农时,时间的误差在10分钟之内也不会影响正常活动。至于星占的天象依据,只要坚持观测,及时如实上报就可以了。因此,如果没有历代天文学家致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风,天文学的发展实在没有更大的动力。


历史学:是的,正如同刚才所谈到的,随着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后人又将其与五德终始说结合,一同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将天文学甚至是儒家学说神秘化,将之与政治现象联系在一起,带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


天文学:就如同西方的占星术一样,至今为止仍然有许多人相信星座。除了必要的政治目的以外,对于统治者本身来说,还有一种“自我归因”和“巴纳姆效应”的意味在其中。巴纳姆效应是“人们通常会认为一段概括而模糊的人格描述非常适合自己”的现象。放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身上,就可以理解成因为相信了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学便不自觉产生自我归因的心理,再加上或出于蒙蔽天下百姓、或为自己的行为找寻合理性等目的,便采取甚至是相信天象是“上天暗示”,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瑾璇:节目最后,您二位能够分别来谈一谈各自对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天象的认识吗?


天文学: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大自然瞬息万变,天体也在不断演化。从整体来看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天体和字宙演化的时间尺度是很长的,而一个人的一生相对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因此,依靠一个人的终身观测不可能观察天体的演变就必须要找到一个载体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心愿,古典文献记录就是这样一种载体。


历史学:历史上的天象记录能使我们看到古代的天象,这犹如延长了我们的寿命。古代的天文观测资料对天体来说犹如昨天一般,而它对我们来说永远是不过时的。


瑾璇:感谢二位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说,让大家有幸领略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有趣的天象记录。


天文学:不必客气,很荣幸能够做客演播室。


历史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的内容。


瑾璇: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这里是学科拟人广播电视台科拟之声的《学科访谈》,我是主持人瑾璇 @瑾璇 ,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评论

热度(55)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